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What's the definition of wisdom?

25 則留言: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思萍 提到...

定義1. 「智慧是人們運用知識、經驗、能力、技巧等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的本領,是人們對於歷史和現實中個人生存、發展狀態的積極審視、觀照和洞察,以及對於當下和未來存在著的事物發展的多種可能性進行明智、果斷、勇敢地判斷與選擇的綜合素養和生存方式。」
靖國平(2004)。論智慧的涵養及其特徵。2008年9月21日,取自http://scholar.ilib.cn/A-hnsfdx-jy200402002.htm

定義2. 「一種處理訊息的生理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是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
李心瑩(譯)(2000)。Howard Gardner著。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台北市:遠流

定義3.「有才識而明事理」
趙錫如(主編)(1997)。辭海(第53版)。台北市:將門文物
109749013 張思萍

經綸 提到...

Howard Gardner (1983)對智慧的定義:「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在各個文化背景中,創作該文化所重視之作品的能力」(Gardner,1983)。
我的看法:
根據Howard Gardner的定義,協助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所謂的智慧。當我們解決問題時,倚靠EQ、IQ、臨機應變、知識等元素可謂為經驗,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裡,所獲得的經驗也迥然不同,故智慧並非是不變的真理,僅能說智慧是當下所處的文化裡最佳的方式。
Howard Gardner (1999)在「再建多元智慧(Intelligence Reframed)」的書中,將智慧定義為:「一種處理訊息的生理心理潛能,在文化環境之下,可以引發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轉化為該文化認可有價值的產品 (Gardner,1999)。 」
我的看法:
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再一次發現Howard Gardner認為,不同的文化對於智慧會有不同的看法。就以魚類料理來說,日本人的智慧認為最新鮮的魚生吃最好,而中國人責任為清蒸才是上上之道。所以個人認為,以開闊的心胸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才是獲得智慧的最佳方式。
韋氏字典(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1997)的解釋:智慧是一種正確判斷的力量,是建基於知識、經驗、瞭解等能力。
我的看法:
學會看透問題本的本質,運用經驗,不拘泥俗套的模式解決問題,才是智慧。
參考書目:
林睿琳(民94)。多元智慧論融入色彩計劃課程實作設計之研究。建國科大學報:
設計類,24(4),1-26。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Neufeldt, V., & Guralnik, D. B. (1997).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New
York: Macmillan.
好書移動報(2006)。智慧的定義。
http://mobile.onmyown.tw/Epaper_Temple.aspx?eid=218。(2008年9月20日瀏覽)

Unknown 提到...

一、定義一:
智慧,可以指思考分析、通情達理或尋求真理的能力,它和智力、聰明
不同,智慧更重視人生哲學上的能力。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2008〉。智慧。2008年9月21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智慧
看法一:
此定義以人生哲學的體悟為主以衡量智慧的價值,區別以往人們將「智慧」與「才智」畫上等號的刻版見解。令人進一步思考「智慧」的真實意義─人不僅擁有智慧更應該利用智慧來探究生命的美好,表現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性。

二、定義二:
智慧,是在一般人看不到智慧的地方,看出智慧的能力。…智慧並不是單純的「知識」,智慧是一種心靈素養和運籌能力。
資料來源:
金大陸、華愛華〈2005〉。教化和造化的智慧。台北市:新潮社
看法二:
「智慧」不只是大腦記憶的不斷擴充而已,是能夠將知識用以提升涵養心靈並運用以整合事件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以,「智慧」不是單一的,學者Gardner便提出了「多元智慧理論」,將智慧分為八大領域:語文、邏輯、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自然探索,進一步確認了人們得以開發並訓練的能力範疇。

三、定義三
學者Gardner於1999年提出,智慧是「一種處理訊息的生理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是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
資料來源:
李心瑩(譯)(2000)。Howard Gardner著。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台北市:遠流
看法三:
智慧的使用受到人事時地物的影響。人們運用各項生理心理的能力生活時便是運用「智慧」的表現,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會以不同的方式來表現「智慧」,或許如此才是真正體現「智慧」,如同諺語所言─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提到...

智慧並不是單純的「知識」,智慧是一種心靈素質和運籌能力。顧駿(2005)。人與人的智慧。台北:新潮社。
看法:
將學習而來的知識以及經驗加以運用得當,才能夠將之稱為智慧,這是需要透過嘗試錯誤以及練習才能夠達到的能力。

所謂智慧,是指知識運用得當。知識並不代表智慧;許多人知識淵博,卻因而更顯愚蠢。世上最愚蠢的,莫過於有知識的愚人,相反的,知道如何運用知識的人,才是真正擁有智慧。查爾斯.斯布真(英Charles Spurgeon 1834-1892)賴純美(2001)。從名言中學智慧。台中:好讀出版。
看法:
這說明智慧的實用性,飽讀詩書並不一定有用,能夠正確並且有效率的完成一件事情,關鍵在於有智慧的作為,而不是書上所寫的死知識。

智慧一般表現為理性思維在展開過程中的運作程序和機巧,必須發揮思維的創造力和辨別力。施炎平(2003)。墨子的智慧-上。台北:智慧大學
看法:
智慧不只是學習先人的知識經驗而已,還必須倚靠自己的想像能力,進行自我創發,形成新的知識、有用的知識,人們也可以運用智慧來對既定的知識提出質疑以及批判。

109749007羅璟賀

曙戎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曙戎 提到...

定義一:
智慧,可以指思考分析、通情達理或尋求真理的能力,它和智力、聰明不同,智慧更重視人生哲學上的能力。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我的看法:
維基百科對智慧所下的定義較偏向於操作性定義。其表述智慧是思考及尋求真理的能力,並特別提出智慧和智力並不相同。Gardner曾指出個人具有八種不同的智力,但依據其天生特性的不同,個人所擅長的智力也將有所不同。既然智慧是思考的能力,那是否表示智慧和智力的不同點在於,智慧為後天所培養?如果真是如此,那代表教育對智慧應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出處:
維基百科(2008)。智慧。2008年9月21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智慧。

定義二:
迦納將「智慧」定義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在各個文化背景中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的能力。」
在將近二十年後的今天,迦納對「智慧」提出一個更精確的定義,認為智慧是:「一種處理訊息的生理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是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
我的看法:
Gardner將智慧視為處理訊息、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提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將表現出符合該文化背景的智慧能力。由此可知,智慧似乎並無放諸四海皆準的規準。智慧的展現也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因為在不同的環境下,所培養的、表現出來的智慧將會符應該環境背景所給予的期待。
出處:
李心瑩(譯)(2000)。Howard Gardner著。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台北市:遠流

定義三:
《辭海》上解釋為:對事物能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
我的看法:
大多數的人普遍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何以人類可以如此狂妄的表述,我想智慧就是人類具有宰制萬物的能力。智慧最淺層的意義在於認識事物,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智慧不應只有侷限於辨析事物。更重要的是發明創造,也就是具有這樣的特質,擁有智慧才能思考創新,也才能使社會持續進步。
出處:
王鑒(2008)。教學智慧的內涵。2008年9月21日,取自http://www.xdxx.com.cn/show.aspx?cid=23&id=1566

109749001 楊曙戎

109749022張維修 提到...

定義一:
Wisdom is expert knowledge in the fundamental pragmatics of life that permits exceptional insight, judgments, and advice about complex and uncertain matters.
《Pasupathi, M., Staudinger, U.M., & Baltes, P.B. (2001). Seeds of wisdom: Adolescents’ knowledge and judgment about difficult life problem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7, 351–361.》


看法一:
「智慧」即是一種專業知識的洞悉。能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最妥適的取徑,成功解決每一個專業問題。包含洞察力、判斷力,以及給予複雜且未知事物的建議。嚴格來說,「智慧」包含沿用和創新。所謂沿用是用已知的方式去解決已知的問題。創新則是用未知的方式去解決已知甚至未知的問題。後者更是「智慧」二字所隱含的深層意義,也是人類文明得以不斷累積進步的主因。

定義二:
迦納博士認為每個都至少有八種智慧:語文、數學─邏輯、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和自然觀察者等。打破了傳統的單一智力觀念,使不擅長IQ測驗所偏重智慧的人也能找到自己的重要性和發展性,使人們有更多發展潛能的
空間。
《張滄敏(2001)。多元智慧之主題探索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看法二:
法國心理學家Binet所設計的智力測驗,是用單一量化的指標衡鑑一個人的智商,藉以預測他將來的成就。由這個觀點來看,智商指數越高,就越有「智慧」。但Gardner提出創新觀點,認為人至少具備八種智慧(後新增靈性智慧,種類增加中),深具開發的可能性。因此,很少有人是一樣專長都沒有的。這也顯示出一項正面積極的意義:從優勢能力來看待每一位學生,並予以引導發展。現今社會多元分工,將「智慧」分類有助於學生在擅長的領域裡獲得成功。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就是在各行各業裡有傑出成就的人。

定義三:智慧可以指思考分析、通情達理或尋求真理的能力,它和智力、聰明不同,智慧更重視人生哲學上的能力。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燃(2006年10月21日)。智慧。維基百科。2008年9月22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9%BA%E6%85%A7&oldid=2781529》


看法三:
「智慧」是一種形而上的思辨能力。除了認知與技能層次,更注重情意面的內在發展。也就是一種更能深刻體驗生命的生活態度,跳脫世俗觀點對人生賦予更多巧妙的哲思。簡言之,就是將現象世界裡形式各異的殊相昇華成觀念世界中普遍恆常的共相。

寵惠 提到...

1.Howard Gardner著;李心瑩 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臺北市:遠流。
在《智力架構》一書中,迦納將「智慧」定義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在各個文化背景中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的能力」。
在將近二十年後的今天,迦納對「智慧」提出一個更精確的定義,認為智慧是:「一種處理訊息的生理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是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
★個人看法:在《智力架構》一書中僅將智慧定義為一種「能力」,著重在實際的呈現;而在迦納後來對智慧提出更精確的定定中可知曉智慧是看不到也無法計算的,而這種潛能可能是在某種情境時空下才會被激發出來來幫助自己或他人解決問題。

2.Sternberg,R.J.著 洪蘭 譯(1999)。活用智慧。台北:遠流。
Robert J. Sternberg在智慧三元論中將智慧分為1.智慧行為的內在心智機制:資訊處理過程的部件;2.經驗的智慧;3. 智慧的情境
★個人看法:在智慧三元論中對智慧有精闢的見解,將智慧分為個人內在心智和經驗以及外在環境,結合了內部和外部情境,當我們稱讚一個人有內涵時即是認同其內在,而當其能以其方法順利解決問題則是其智慧的展現。

3.人工智慧 — 何謂智慧?。 (2008)。 大英百科全書。http://www.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04494001&db=big5&q=%B4%BC%BC%7A
除了那些最簡單的反應外,幾乎所有人類行為都被視為智慧的表現,但是最複雜的昆蟲行為卻從未被視為有智慧。因為智慧包括必須能夠適應新的狀況。
★個人看法:智慧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之上,更重要的是必須要懂得如何活用之,惟有將知識運用於真實情境中且可適用在新的情況下那才是智慧的真諦。

Unknown 提到...

一、智慧的定義
定義一:心理學探討智慧的文獻大約可就其對智慧所下的定義分為四類:(1)智慧為個人特質或行為特徵;(2)智慧為人類發展正向的結果;(3)智慧為重要生命之知識之專精;(4)智慧為包含一系列歷程且能發揮正向影響力的生命現象(楊世英,2005)。
定義二:智慧是:「一種處理訊息的生理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是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 (李心瑩譯,2000)。」
定義三: 現在「智慧」的定義已變成「神經連結的密度」,閱讀得多,神經會越連越密,越觸類旁通,更有創造力。(鄭呈皇,2006)
二、對智慧定義的看法
 對定義一的看法:
1.智慧是個人的行為表現,其結合了認知與情意等面向。我們往往會認為有智慧的人的人格特質是聰明、博學、有能力、擅交際與溝通等。我們的確在認定智慧時,會從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與行為表現來判斷,這也是我對智慧最初步的看法。
2.人的一生中會面臨許許多多的挫折與難題,但如何統整價值與認知,並考量情境及各種人事物的影響,使事情朝向正向結果便是智慧的展現。所以智慧可說是人類在經歷人生階段中所發展的正向結果。
3.智慧是生命規劃、生活管理與人生回顧的結合,以及能考慮到生命的多變不定性與現在所處的情況來進行判斷。其實我們現在正處於這個階段,我們會運用過去所學與經驗進行生命規劃,為達成標的而進行生活管理,然後在每一階段作回顧與回饋,並記取與結合教訓及經驗。
4.最後智慧的整個歷程是包含將思維化為行動以及關注其所帶來的影響,故從此一角度來看,智慧是現實生活中展現一系列發揮正向影響力的歷程。所以當我們有的新的好的想法時,必須付諸於行動,並觀察所帶來的結果與影響是否具正向影響力,如此才算是智慧,光是紙上談兵是展現不了智慧的。
 對定義二的看法:
定義二的智慧重視文化對智慧所產生影響。就如同我們在探討教育時,我們須將不同國家的民俗風情與文化納入考量,探討智慧亦須如此。不同的文化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智慧,其背後的價值觀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意涵。所以在探討智慧時,文化的因素應納入考量。
 對定義三的看法:
定義三將智慧的定義從科學角度出發,認為智慧主要是大腦神經系統運作的精密度高,才得以觸類旁通。將像我們的英文能力,如果我們每天接觸它、閱讀它,我們英文能力就越好,對於英文的相關資料也能吸收得越快,越能變通。但大多數的人的英文能力尖峰時期便是在高三聯考那一天,從此走下坡,學習速度變得緩慢。所以學習與智慧和腦神經的緊密度是息息相關的。

參考文獻
李心瑩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台北:遠流。

楊世英(2005)。當創造與智慧相遇:台灣華人文化中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教育資
料集刊,30,47-74。

鄭呈皇(2006,10月9日)。回歸原點書 做最有效的閱讀。商業週刊,985。

109749006 葉淑華

Unknown 提到...

1、智謀,才智;指對事物認知和處理的能力;佛家指破除迷惑證得真理的能力。
出處:三民書局學典編纂委員會編輯(1995)。學典。台北市,三民。

我的看法:智慧在不同的學科或學理會有不同的解讀和看法,但大多指的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

2、(一)抽象的思考能力,(二)適應環境的能力,(三)適應生命中新情境的能力,(四)獲得知識的能力,(五)從既有的知識和從經驗中獲取教訓的能力。
出處:作者不詳(無日期)。智慧的定義。2008年9月21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sean1968/archives/1972619.html。

我的看法:智慧就是在人類的生命中,所獲得的經驗,和環境互動後的結果,人類越發會用更成熟的方式來處理。

3、神經連結的密度
出處:作者不詳(無日期)。商業週刊第 985 期 2006-10-09 出刊。

我的看法:智慧是人類腦中的秘密,人所作所為皆離不開生理因素,人腦中的神經連結密度會隨著經驗而產生變化,也影響後續遇到事情時的反應與解決能力。

長荷 提到...

定義一
wisdom:(1)智慧:指從宇宙整體層面看事物的最後目的之特殊知識。(2)古聖先賢之格言。(3)上智:指在生活與言行上的正確判斷,乃聖神七恩之一。
出處
天主教英漢袖珍辭典。wisdom。2008年9月20日,取自
http://www.catholic.org.tw/katalina/ycw/BLESSING/dict/INDEX.htm
定義二
針對Sternberg對智慧的定義,可析分為三個主要因素,Sernberg將此三個因素綜合成智慧三元論,智慧三元論中將智慧定義為有目的適應、塑造及選擇真實世界環境與自己生活關聯的能力。
a. 環境的適應(adaption):
個體試圖改變自己,以適應工作環境對他的需求。
b. 環境的塑造(shaping):
個體改變環境,使環境符合自己的需求。
c. 環境的選擇(selection):
個體試著尋求一個更適合自己需求的環境。
出處
好書移動報(2006)。智慧的定義。2008年9月20日,取自
http://mobile.onmyown.tw/Epaper_Temple.aspx?eid=218
定義三
根據韋氏字典(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1997, p.1533)的解釋,智慧是一種正確判斷的力量,是建基於知識、經驗、瞭解等能力。在Sternberg(2000,p.637)的定義中智慧是內隱知識的應用,為達到公益(common good)的價值目標(Wisdom is defined as the applic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as mediated by values toward the goal of achieving a common good through a balance among multiple.)
出處
好書移動報(2006)。智慧的定義。2008年9月20日,取自
http://mobile.onmyown.tw/Epaper_Temple.aspx?eid=218

Anita 提到...

定義一:聰明才智
出處: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網路版】。民97年9月20日,取自http://dict.concised.moe.edu.tw/main/cover/main.htm

定義二:
可以指思考分析、通情達理或尋求真理的能力,它和智力、聰明不同,智慧更重視人生哲學上的能力。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出處:民97年9月20日,取自維基百科-智慧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9%BA%E6%85%A7&variant=zh-tw
看法:
智慧是種能力,我們可以透過思考、分析、批判、來累積自己的智慧。而智慧也是種個人對所處世界的領悟力,以既有的知識為基礎,來探究生命中的哲理。

定義三:
它是能自在自由地思考,沒有公式,也沒有疑懼地去思考的狀態與能力。會使你因此能發覺到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對”的。
出處:克里須那穆提(Krishnamurti)述,田光復 編寫。教育是為了什麼?。民97年9月20日,取自全國家長資訊聯絡網:http://www.e-parents.org.tw/news/102
看法:
生活在這世上,所追求的就是”真實和真理”。如果擁有足夠的智慧,就可以更接近”真實”;如果有智慧,就能完善的處理所碰到的事情;如果有智慧的話……。有智慧的人能夠冷靜的思考和判斷,找出最合適的方法。因此,我們可以透過經驗的累積,來增加自己的智慧;或是透過教育的方式,培養自己從多元觀點來思考,突破思考的限制。

panda 提到...

定義:Wisdom is a kind of utopian quality, whether it is about thought and values or about people.

參考文獻:Baltesa, Paul B. ; Kunzmann, Ute. The Two Faces of Wisdom: Wisdom as a Gener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Judgment about Excellence in Mind and Virtue vs. Wisdom as Everyday Realization in People and Products. Human Development, v47 n5 p290-299 2004. 10 pp. (Peer Reviewed Journal)

我的看法:此處作者認為wisdom具有多樣的特質,其包含了思維、價值也和人們有關。所以,wisdom具思維性,不是直覺而來;wisdom是有價值的,其有一套價值標準;wisdom也和人類有關,人類的生活、文化等等各方面都是智慧的表現。我想可能是因為作者本篇文章係發表於 Human Development上,故也特別強調wisdom與人類的關係。



定義:The notion of wisdom is described by leading researchers at the Max-Planck Institute, Berlin, and th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Bremen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here as the Berlin school), as ringing together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mental capacities and virtue (Baltes & Staudinger, 2000; Baltes & Kunzmann, 2004).

參考文獻:Craft, Anna. Fostering Creativity with Wisdom.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v36 n3 p337-350 Sep 2006. 14 pp. (Peer Reviewed Journal)

我的看法:該團體對wisdom的概念是認為wisdom與知識、心理能力還有道德有關。我認為其對wisdom的概念係對wisdom的內容所做的說明,也就是wisdom是知識的表現,也是心理能力和道德的表現。前兩項內涵比較是一般智力測驗所包含的內容,也較為一般人所認同。而wisdom是道德的表現比較是哲學的說法,如Socrates曾提過的"Knowledge is virtue",因此類推道德的表現也是一種wisdom的表現。



定義:Wisdom represents a synthesis of the thesis of intelligence (as traditionally defined) and the antithesis of creativity.

參考文獻:Sternberg, Robert J.. What Is the Common Thread of Creativity? Its Dialectical Relation to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American Psychologist, v56 n4 p360-62 Apr 2001.

我的看法:Sternberg認為wisdom是智力的綜合表現,除了傳統心理學上的定義外,也包含了創造力。傳統心理學對智力的看法可大概分結構論和因素論兩派,但近代學者Gardner、Sternberg等人對智力的看法則採取多元的觀點。Sternberg在其著作中有一段提到:”People can be intelligent without being wise. For example, they may do very well in school and on cognitive tests, but they may make a total mess not only of their own lives but also of the lives of others (Sternberg, 1997a). ” 可見,對Sternberg而言,智力(intelligence)和智慧(wisdom)是不同的,如以同心圓表示,intelligence是內圈的圓,而wisdom則是包含intelligence的外心圓。

Sandy Liu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Sandy Liu 提到...

發表學生:韻芬(109749019)
對於智慧(Wisdom)的定義可說是眾所紛紜,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以下就「智慧」的定義搜尋相關文獻,從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東方哲學孔子,以及西方基督教經典聖經所提的定義,分列成三點,並在最後針對此三種定義提出看法。
一、艾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20~1994)對智慧的定義
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所建立的心理社會論(psychosocial theory)將個體的心理社會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個體在老年期(大約65歲以後到死亡)達到第八個階段,若在此階段能化解完美無缺(integrity)與悲觀絕望(despair)兩極間的發展危機,則可以說這個人擁有智慧(Wisdom)。
二、孔子對智慧的定義
論語子罕篇有云:「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禮記中庸篇又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可見孔子認為智慧即是好學,好學則能不惑。

三、聖經對智慧的定義
《聖經‧舊約》中的《箴言》中提及:「對上帝的敬畏就是智慧的開端。」對上帝的敬畏就是先承認自己的不足與非全能,將唯我獨尊的心態放下,才能放空自己,得到智慧。

以上三者以不同的面向對智慧作出不同的定義,總結以上三點定義,智慧必須是知道自己的不知,不知而後勤學,勤學趨於不惑,不惑才能完美無缺的面對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說,智慧是乃是個體可經由不斷的學習而獲得,也是完美人生的要素之一。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Norton.
Wikipedia (no date). Retrieved September 17, 2008,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sdom
張春興 (2007):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世一編輯部 (2001):四書讀本。台南市:世一。

家婷 提到...

定義一:「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智慧是從人與事之間磨練出來的,若逃避現實,離開人與事,便無從產生智慧。」
參考文獻:
釋證嚴(1991)。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一集。台北市:九歌。
我的見解:智慧是經驗與省思的產物,如同Dewey所提倡的「做中學」,唯有透過實際行動,方能焠鍊出可貴的智慧。此種定義強調智慧來自人與環境、人與事物間的動態交互作用,說明了智慧乃具有實踐性與主動性,藉由生命經驗與反省,以獲致更周全的處世之道。

定義二:「知識是一種外在的東西,智慧是一種內在的東西;知識可以從別人那裡取得,智慧只能來自於你自己的存在。」
參考文獻:
作者不詳(1995)。智慧金塊目錄。2008年9月21日,取自:http://www.eshana.com.tw/wherebuy/book10_00.htm
我的見解:知識的來源包羅萬象,包括書籍、網路、傳媒、他人等,然而,如果知識未經由個人消化咀嚼,理解後加以付諸實行,便難以形成有用且可行的智慧。相同的知識運用在不同的人生經驗中,也可能體悟出不同的人生智慧。故此種定義強調智慧的內在性與有機性,智慧的產生應如同蜘蛛結網般由內而外的孕育,而非如螞蟻囤糧般地堆砌知識而已。Descartes有言,「我思故我在」,唯有當我們開始針對生命體驗進行深層思考時,智慧始能油然而生。

定義三:「理解、領悟及運用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三民書局新辭典編纂委員會(1989)。新辭典(初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我的見解:智慧不僅是一種聰明才智的象徵,更是一種實質能力的展現。美國教育學者Bloom將認知領域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等層次,智慧便屬於其中高層次認知能力之運用。此種定義強調智慧並非無形的存在,而是有形的力量;其非來自冥思玄想,而是透過不斷思索與實踐的過程建構而來。

彥傑 提到...

壹、 智慧的定義(一)
迦納將「智慧」定義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在各個文化背景中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的能力」。
貳、 資料來源
佚者(無日期)。智慧的定義。2008年9月21日,取自http://mind.hfu.edu.tw/teacher/many_smart/what/definition.htm
參、 我的看法
Gardner將智慧視為解決問題與創作新事物的能力,智慧的重點必需表現於日常生活。一個人是否有智慧,端視能否視情境、問題的差異選擇不同的策略,以最有效的方法突破困境。換句話說,智慧者有較佳的生活適應與突破困境的能力。至於在創作的面向上,Gardner認為智慧必需是有貢獻於該文化的創新。由此觀之,智慧的產物時常以最有利、有助於社會的方式來呈現,使社會獲得重視,甚至造成進步、改變的原動力。

壹、 智慧的定義(二)
智慧,可以指思考分析、通情達理或尋求真理的能力,它和智力、聰明不同,智慧更重視人生哲學上的能力。
貳、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2008)。智慧。2008年9月21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9%BA%E6%85%A7&variant=zh-tw
參、 我的看法
此處所指的智慧,是指一種理解、應用、分析上的通達。智慧是一種能力,意指人的思辨、理解與同理。由此推論,當人在思考尋求方向與真理時,高智慧者往往具備較有調理的思緒,因此也較容易獲得較廣泛、正確的答案。這類的智慧有助於人類尋找較佳的管道與方法,以便領悟、解決現實中或理論上的問題。

壹、 智慧的定義(三)
  智慧是個人與實在的和諧,與存在、道、天、上帝、無 …… 的一致。(雷蒙 • 潘尼卡,1995/2000)
貳、 資料來源
佚者(2007)。智慧是什麼?。2008年9月21日,取自 www.360doc.com/showWeb/0/0/464002.aspx
參、 我的看法
智慧是一種待人處世的圓融,以及應對人、事、物的處變之道。智慧是一種和諧的存在,使人與自己、人與人之間達到祥和。這類的智慧多半由教育或頓悟而來,用來理解人事物之間相處的正確方法。此類智慧端視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應對,但最終多為追求平和的穩定對待。

谷易 提到...

定義一:可以指思考分析、通情達理或尋求真理的能力,它和智力、聰明不同,智慧更重視人生哲學上的能力。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出處:維基百科(2008)。智慧。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智慧
谷易的看法:
「思考分析的能力」是指思考連結與整理分析的能力,但過程中必須加入使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與研究,;「通情達理的能力」就是處事具備圓融與理性的能力,這是必須靠心靈層次的修練得來的;最後「尋求真理的能力」是一種達成目標的企圖心與手腕方法,這也是必須靠不斷的自我提升才能得來的。智慧在很多時候會被聰明的定義給掩蓋,兩者之間的差距我覺得在於聰明只是「思考分析的能力」天生異於常人,其餘兩個的能力並沒有因為思考分析能力強而具備相同的能力,所以聰明的人遠略遜於有智慧的人。

定義二:佛教用語。指證悟一切現象之真實性的智力。也稱「般若」。
出處: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1994)。智慧。
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4%BC%BCz&pieceLen=50&fld=1&cat=&ukey=1165033557&serial=1&recNo=3&op=f&imgFont=1
谷易的看法:
佛教徒對於擁有智慧的能力的定義相當嚴謹,所以他們有另外一個名詞「般若」來定義「智慧」。佛教徒認為對於擁有「智慧」比擁有「聰明」更為重要,而「證悟一切現象之真實性」的能力也必須靠不斷地修行而得來,我相信智慧的能力是必須不斷修練才能層層提升的,而且是無止境的,就好比相同一件事情在二十歲時候的處理方法遠遜於三十歲或四十歲時的方法,這之中除了經驗的累積外,自我智慧的提昇也佔很大的因素,若二十歲與三、四十歲的處事方法相同,這只能說沿用經驗法則,未具備增長自己的智慧。

定義三:「智慧-intelligence」是迦納採用出自心理學而將它延伸出新定義的一個名詞。一種處理訊息的生理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是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
出處:李心瑩譯(Howard Gardner著)。(2000)。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台北。遠流。
谷易的看法:
迦納大師定義「文化環境」對生理心理潛能的影響極大,所以只會往往會侷限於文化環境所重視的框架中,所以不同文化與環境所產生不同的智慧常會有對立與矛盾的時候,但是也能在其中找出通則,或是也就是不斷的交流與激盪後,漸漸衍生出的普世價值才能被更多人所接受,所以我認為智慧的層次會不斷提升,融合演化出更多超凡與普世認同的智慧,而人們必須經過修練將自己提升到更高層次的智慧境界,才是自我實現的表徵。

朱平瑜 提到...

選修課程:教育研究方法論
授課教授:曾錦達 教授
班級:教政所碩一
學號:109749021
姓名:朱平瑜

一、 何謂智慧:

定義一:
This may seem to be more of a question for psychologists than physicists. But two researchers (Joseph Wakeling, jwakeling@webdrake.net, now at the University of Fribourg, Switzerland, and Per Bak, Imperial College, 011-44-20-7594-8528, p.bak@ic.ac.uk) argue that intelligence is not an abstract concept, but must be considered as a physical phenomenon.
Any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ce, they say, cannot ignore a living being's environment, including its very own body. In their view, an organism is only intelligent relative to how well it solves the problems that its surroundings throw at it.
This runs counter to many historical ideas, including the concept that the mind is separate from the body, or that it is possible to build a desktop computer that thinks like a human without having the same physical environment or body.
To explore the idea of intelligence, the researchers ran computer simulation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called "minibrains." In the simulations, 251 minibrains each attempted to pick the less popular of two choices, 0 and 1, analogous to 251 motorists all trying to pick the less congested road. This "Minority Game" would be repeated over many successive rounds.
Each minibrain consisted of three layers of "neurons": "input neurons," which dictated how many past rounds it could remember, leading to an intermediary layer, which then led into an "output" layer that determined what choice was made. If the minibrain ending up making an incorrect choice, it would reduce the strength of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neurons supplying the "wrong answer."
The researchers were in for a surprise when they endowed all of the minibrains with equal abilities, which would be analogous to a bunch of motorists having the same amount of decision-making skill. In this situation, no minibrains correctly guessed the minority choice with even a 50 percent success rate, which is what you'd get by making the choice with a random flip of a coin. Even an E. coli bacterium, which searches for glucose by moving in random directions in its environment, is seemingly more intelligent than this. Only when the researchers introduced a "rogue" minibrain with more intermediate neurons to analyze the past rounds did it attain more than a 50 percent success rate. Their simulations suggest that intelligence often hinges on how much one can make use of the data in its physical environment.
參考文獻:
Wakeling and Bak (2001, November). What Is Intelligence?.Physical Review E, 2001,from http://www.aip.org/enews/physnews/2001/split/563-1.html


定義二:

「智慧--intelligence」是迦納採用出自心理學而將它延伸出新定義的一個名詞。
  在《智力架構》一書中,迦納將「智慧」定義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在各個文化背景中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的能力」。他特別指出,大部分現有的智慧理論,重視問題解決的能力而忽視創作作品的能力,這是一個缺點。同時他也指出另一種錯誤的假設,那就是智慧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時代背景,都具有同樣的特點。
  在將近二十年後的今天,迦納對「智慧」提出一個更精確的定義,認為智慧是:「一種處理訊息的生理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是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這些文辭上的修正是很重要的,因為依照這個定義來看,智慧是看不到也無法測量的,也可能是神經方面的潛能。這些潛能或許會,也或許不會被引發出來,就看那個文化所重視的的價值觀、所提供的機會,以及一個人在自身、家庭、老師和其他人影響下所做的選擇和決定。

參考文獻:
李心瑩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定義三:
智慧,可以指思考分析、通情達理或尋求真理的能力,它和智力、聰明不同,智慧更重視人生哲學上的能力。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參考文獻:
維基媒體基金會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
二、 我對智慧以上三種定義的看法:

(一) 前言:
我個人認為從不同的面向去分析智慧,則會得出許多不同的答案以及思考智慧的方式,以下就我所蒐集到三種相關智慧的定義來進行分析並提出個人看法,如下所述。

(二) 智慧的定義分析:
1. 定義一是從神經物理學家的觀點出發,依照Joseph Wakeling與Per Bak的看法,對智慧進行定義時,不能忽略生物體的環境,甚至生物體自身都需列入考慮,認為智慧取決於一個生物體能利用其自然環境多少的訊息而定。
2. 定義二是從心理學家的觀點出發,依照H.Gardner為「一種處理訊息的生理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是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
3. 定義三則是由一般人所建構出智慧的意義。

(三) 對於以上三種定義之我見:
1. 由第一個定義說明中,我們可以發現智慧其實需要時間以及經驗的累積,當然個體還需要接觸較多一點外在的刺激,所以光靠天生智力的良好還有知識的習得並不足以累積智慧,還需要親身經歷及知識的應用之後才能累積智慧。
2. 由第二個定義說明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智慧並不單單只由一個面向去解釋,智慧其實是有很多面向可以去分析,我們也從中得到在面對學生時應該由不同種的面向去找出並發揮學生的潛能。
3. 由第三個定義說明中,是由世俗的角度去說明其實智慧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感受到的,而且生活中小小的累積都是智慧發現。

(四) 結語:
在搜尋以及蒐集這些資料的途中,我發現了其實智慧的定義是十分複雜而且廣泛的,可以從世俗平民的認知中發現智慧的普遍認知,也能夠從神經物理學家的實驗結果以及多元智慧的觀點去看智慧的多面相。

Unknown 提到...

【智慧的廣義定義與本質】解釋:智慧是一個質點系統組織結構合理、運行程序優良以及產生的功耗比較大的描述。 無智慧的質點組合搭構成某種空間結構,在外力場作用下按一定的時間順序和方向運動,同樣質點數的情況下,系統結構的合理性,內耗與功效的大小決定了系統智慧的高低。 結構越合理,內耗越小,功效越大,系統的智慧越高,反之越低。 智慧是一個相對概念,並不局限用於人類,任何物體組成的體係都有智慧,只是高低不同。 我們說,沃爾馬的零售系統相對於和它數量一樣的零散的雜貨舖來說是一個較高的智慧的系統。 因為沃爾馬有一個各子系統密切互動的高效的組織結構和合理的產供銷流程。 人的智慧的高低,其本質也是取決於其腦神經細胞的組織結構合理與否、思維方式(精神場的波動屬性)優良與否和由精神場引導的行為結果功耗比大小。 人的智慧是內精神場與外精神場相互作用內精神場優良性波浪式上升的結果。 在外精神場以及時空的共同作用下,人智慧的高低可以改變。
(雜誌文章,無作者):智慧的廣義定義與本質(無日期)。取自:
Bai Du 百科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2649.htm&sa=X&oi=translate&resnum=2&ct=result&prev=/search%3Fq%3D%25E6%2599%25BA%25E6%2585%25A7%26start%3D10%26complete%3D1%26hl%3Dzh-TW%26sa%3DN
我的看法:自然界存在的事物皆有智慧,人類的智慧是由不斷的經驗累積與吸收新知而增長的。

多元智慧理論
所謂多元智慧究竟包括哪些智慧呢? 目前研究出來的有八種智慧,分別是語文智慧, 邏輯數學智慧, 空間智慧, 肢體運作智慧, 音樂智慧, 人際智慧,內省智慧及自然觀察者智慧。
(雜誌文章,無作者):多元智慧理論(無日期)。取自:
http://teachers.tssh.tpc.edu.tw/cc2/%E5%A4%9A%E5%85%83%E6%99%BA%E6%85%A7/muti_index.HTM
我的看法:此種智慧英文為intelligence比較相似於智力,但個人覺得將智慧歸納成此八種模式已包含所有的方向。
智慧,可以指思考分析、通情達理或尋求真理的能力,它和智力、聰明不同,智慧更重視人生哲學上的能力。
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9%BA%E6%85%A7&variant=zh-tw
我的看法:此種看法顯然於第二項定義之界定不同,較偏向人生哲學的方向。

Unknown 提到...

一、 智慧的定義
(一) 智慧皆由「體驗」得來,若能體貼生命的平凡與偉大,自可看出人性的卑微與高貴。智慧無法傳授,必待自行體驗,但是選擇合宜的楷模做為參考,無疑是可取的。
傅佩榮 (1994) 。智慧的魅力。台北:業強
(二) 「別人看到外,我看到內;別人看到相,我看到理;別人知道點,我知道面。」這就是智慧。
星雲大師 (2003) 。星雲大師談智慧。台北:天下遠見
(三) Wisdom is defined as the application of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as mediated by values toward the achievement of a common good through a balance among interpersonal and extrapersonal interests, over short and long terms, in order to achieve a balance among adaptation to existing environments, shaping of existing environments, and selection of environments.
Robert J. Sternberg (2003). Wisdom,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Synthesized,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二、 對上述定義的看法
首先是傅佩榮(1994)對於智慧的定義,我認為其接近康德的哲學理念,康德認為知識是由人的內在範疇與外在經驗經過時間交互而成,而「體驗」即是個人藉由感知、理解其所處之世界,並非他人所告知,自行反省體會而得其意念,所以智慧的生成著重於個人與外界的互動,並且需要個人內在的智識轉化。
其次為星雲大師(2003)所提出對於智慧的看法,我認為其談到個人對於事物的觀察、思考與批判的角度觀,能夠聚斂思考,深入思考事物的核心,還能發散思考,經由點的思考將其連接成線,進而擴展至全面的思考,如此水平與垂直整合式思考即為創造力的展現,達到多元觀點與創意思考。
最後在Robert J. Sternberg(2003)提出的平衡理論(The Balancing Theory)中,智慧為個人在欲完成其目標下,結合智能與創造力並平衡內外環境因素以適應、選擇或型塑環境;此內涵為智慧由智能與創造力構成,並經過個人內在心靈與外在環境的交互作用,我認為此定義同時包含了前述二定義。
歸納上述「智慧」的定義內容:
1. 個人與環境互動,自行體驗而得
2. 創造力的展現
3. 對於外在環境做出適當的行為
4. 智慧須具備一定的智能

雅屏 提到...

一、定義一
(一)定義:智慧,可以指思考分析、通情達理或尋求真理的能力,它和智力、聰明不同,智慧更重視人生哲學上的能力。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二)出處:維基百科 wikipedia
(三)看法:智慧不僅僅是經驗的累積,也不只是學校所教的課程和知識,而是一種邏輯上的思考,一種分析的能力,學富五車的人不一定有智慧,年高德邵的人也不一定有智慧,殊不見許多高知識份子遇到生活上的小不愉快,動輒惱羞成怒或破口大罵;而許多老人亦不見其智慧隨年齡增長,只是不斷守著自己老舊的觀念,而不肯改變,現在的社會瞬息萬變,我們應該要秉持著更開闊的心,除累積我們的知識和經驗之外,也能提升我們的思考分析能力,從而能尋求真理,增加智慧。

二、定義二
(一)定義:佛教術語。音譯若那﹑闍那。指人們普遍具有的辨認事物﹑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或認識。
(二)出處:智慧藏百科全書網之中國大百科全書 wordpedia
(三)看法:原本沒有想到智慧一詞會跟佛教有關係,原本一直以為智慧應該是與資訊有關,要不然也應該是如同以往讀教育心理學或教育測驗與統計的時候,讀到與智力(intelligence)一章內讀到的各種智力因素差不多,各家會有不同的定義,可能會有智力二因論、智力三因論、智力群因論等等,經過查詢之後才赫然發現,原來佛教也對智慧有不同的看法,而且是著重在辨認事物,判斷是非的能力。

三、定義三
(一)定義:Sternberg(1992)又認為「智慧」(wisdom)所追求的是對某種現象的深入了解(Depper),「智力」(Intelligence)則是較強調對知識廣度的探索(More),而「創造力」則是對既存的現況不感興趣,一個高創造力的人較喜歡揭發新現象,要不然也會從不同的觀點去詮釋特定的現象。
(二)出處:劉世南、郭誌光 《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資優教育季刊 民90年9月 第80期 P.16-20
(三)看法:Sternberg對智力的定義貢獻很多,但是一直都以為是和智慧的定義無關,今天看了這篇論文之後才發現,原來智慧所追求的不僅僅是知識經驗的堆積,更是對一種現象深入的去探討、去了解,就如同大學時期,我們所唸的書本僅僅是知識的累積,而進入研究所之後,除了思考的提升之外,更深入的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專精的去研究,這應該也算是智慧的一種吧。

思萍 提到...

思萍補充對智慧的看法

定義1. 「智慧是人們運用知識、經驗、能力、技巧等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的本領,是人們對於歷史和現實中個人生存、發展狀態的積極審視、觀照和洞察,以及對於當下和未來存在著的事物發展的多種可能性進行明智、果斷、勇敢地判斷與選擇的綜合素養和生存方式。」
靖國平(2004)。論智慧的涵養及其特徵。2008年9月21日,取自http://scholar.ilib.cn/A-hnsfdx-jy200402002.htm
看法1.
根據上述定義,智慧就是因解決問題而累積的經驗,人們為了順利地生活,不得不被迫思考如何解決各式各樣眼前的難題,如果所使用的方法能解決問題,那就可以繼續安然過日子,而這個經驗會透過各種形式傳遞給後人,以確保後人在面對同樣問題時,不必多花心思尋求解決之道,換句話說,「智慧」與人如何求生存有相當的關聯性。
---------------------------------------------------------------------
定義2. 「一種處理訊息的生理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是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
李心瑩(譯)(2000)。Howard Gardner著。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台北市:遠流
看法2.
人們精密的生理或心理系統無時無刻都在接收並分工處理外界給予的訊息或刺激,而人們在面對某些情境(如困境或情感抒發的需求)時,其內在的反應系統就會自動地發揮功能,使人們以行動或創作,回應這些情境中的刺激,讓自身內外的狀態達到平衡,而這樣的自然反應,依照定義二的說法,即為「智慧」,若果真如此,那麼這樣的自然反應是否可以藉著訓練增加其「質」與「量」?若答案為肯定,是否可推論出「高度智慧」可透過訓練培養而來?這是個耐人尋思的問題。
---------------------------------------------------------------------
定義3.「有才識而明事理」
趙錫如(主編)(1997)。辭海(第53版)。台北市:將門文物
看法3.
依據上述定義,智慧指的是「有才能知識,明白天地事物之理」。「才能知識」指的是學識上的涵養;而「天地事物之理」則是指人與人間應對進退的道理,以及面對人生課題時應有的正面態度,綜合上述二者,一個有智慧的人,應當兼具豐富的學識與正面積極的處事態度。